了凡四训快诵网

佛教与民间节庆(二)

发布时间:2019-10-11 09:53:46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浴佛节与泼水节

\

  根据佛典记载:佛陀降诞时有“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佛教为纪念佛陀的诞生,于是在每年的四月八日举行浴佛法会,“佛诞日”也就称为“浴佛节”了。  浴佛法会前,在坛场内设置浴佛亭,饰以香花绿叶,亭内设浴佛池,池内盛满由甘草等煎制而成的香汤,池中安置悉达多太子像。当日,大众于诵经礼佛后,一面反覆唱诵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一面以杓舀香汤水浴佛。  浴佛的目的,除了纪念佛陀诞生之外,主要意义是藉着浴佛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并仗此功德,发殊胜愿,回向一切智海。  在中国寺院浴佛的习俗于汉末便已盛行,如《三国志.吴书.笮融传》载:每浴佛日,设饭布席于路者,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足见浴佛法会之盛大。到了南北朝,后赵君王石勒,曾于佛诞节亲往佛寺浴佛,为儿发愿;宋孝武帝也在大明六年四月八日“于殿内灌佛斋僧”。浴佛节的庆祝活动在历代君主的护持带动下,流行广远。  佛诞节另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陀圣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据载:北魏皇帝常立于御门楼观看寺院举行的行像,并散花致礼。  佛诞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佛教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台湾,每个寺院的庆祝活动多彩多姿,接引不少的民众参与。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认为佛陀成道及涅槃日与佛诞日在同一天,将此日定为国定假日,称为“卫塞节”,隆重举行“浴佛”及“行像”的纪念法会,并且还有互相泼水祝福的庆祝活动,是一项全国性的民间节庆。  尤其在斯里兰卡,卫塞日是最伟大的庆祝节日,当日活动的盛况超过其他佛教国家。每当卫塞日来临,佛教徒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插挂教旗,绘画佛陀历史或本生事迹。政府放假两天,以便人民前往寺院礼敬供养三宝,持戒闻法;并禁止杀生和贩卖饮酒;有时还特赦,释放囚犯。公私营电台全日播放佛教特别节目,例如:说法、诵经、佛教音乐、歌唱及佛法演讲或辩论比赛。政府总理及重要官员和外国贵宾等多有贺词。此外,佛教徒亦多涌向佛教胜地朝圣。佛寺和民间有多种娱乐,如音乐、歌舞、杂耍、电影等。僧侣则日夜说法和念诵守护经。更有人发心在都市和乡村的行人道上设置茶水及饭食,施与往来行人。佛教徒在卫塞日前后,也流行寄赠印有佛经偈言及佛教图画的精美贺卡,互相祝福庆贺。  同属南传佛教的云南傣族人,更把佛诞日前后三天或五天当成是他们“新年”的大节日,称为“泼水节”。傣人认为泼水表示送旧迎新,将水泼在身上犹如洗去尘垢一般,能给傣族人带来平安,消灾去病,五谷丰收,所以在这一天他们会走村串寨,互相泼水祝福,彼此洗尘。  节庆期间,一大清早,人们便洁身沐浴,青年们更是梳妆打扮一番,欢喜地带着采集的香花到寺院,将花供佛或者编织成花塔,又在寺院围墙以沙聚为宝塔,每户人家都要堆上几个,塔顶插上绑着彩纸的竹枝,据说这是为死去的亲人祈祷。大家围塔席地而坐,聆听寺内的僧侣诵经,有的人家则藉此机会追悼亡者。  中午时分,根据佛教“佛诞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之说,人们将浸泡香花的清水,倒回木头的龙身里,一股清香芳郁的净水则从龙口渗出,喷洒在佛像上,用此来浴佛,然后再纷纷舀起洗过佛像的水清洗双眼,祈求保佑;接着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彼此泼水以示祝福,并走到街上,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水嬉戏,泼水声、欢笑声、鼓声、锣声交织成一片,达到泼水节的高潮。  傣族人的泼水节虽是属于他们的传统节日,但其节庆日期与庆祝活动的方式,其实与浴佛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浴佛节”在傣族称为“泼水节”,是傣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庆典。盂兰盆节与中元普渡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此节日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在超度亡灵、祭祀祖先上,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了。盂兰盆会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的,却改以盆施饿鬼了。  此习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而且认为农历七月一日是地狱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届时饿鬼们会从地狱释放到人间来,直到七月底才又回到地狱,因此又称七月为“鬼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饿鬼到处游荡觅食,人们为避免饿鬼的加害,就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于是又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民间这种残暴不仁、奢侈浪费、虚荣不实的恶风,便在七月普度的大拜拜中形成。  佛教为导正民间不良习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并藉此素食代替荤食、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气氛,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以达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度”风俗。  佛成道日与腊八节  “腊”,在我国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名称。“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因为岁末,农作物收藏完毕,处于农闲,人们出外打猎,用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为“腊祭”。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人们要祭祀祖先及司啬、昆虫等八种神,以祈求丰收和吉祥,故称“腊日”或“腊八节”。  依北传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在腊月八日成道,后世佛弟子为纪念这富有深意的日子,一般寺院都会严备香、花、灯、涂、茶、果、珍馐供佛,并举行诵经等法会活动,称为成道会、成道节、佛成道日、腊八会、法宝节。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陀成道纪念日更和传统的腊八节相互融和而大大的流传起来,成为我国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为“小年”。  寺院在纪念佛陀成道的活动中以煮“腊八粥”供佛及分飨信众为整个法会最受欢迎的行事,也是佛教深入民间信仰的最直接助力。据佛典记载:佛陀出家后,先修苦行,历时六年,形销骨立,后来发觉苦行非究竟之道,便决定放弃。当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由于饥饿过度,昏倒在地,此时有一牧羊女见状,以粥供养佛陀。佛陀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沈思,于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僧众为纪念此事,特仿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诸果品、五谷煮粥”供佛,称为五味粥、腊八粥或佛粥。  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或分送至檀那家,佛教徒在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惯逐渐广传至民间,到了宋代,已成为我国民间习俗。腊八也由佛陀的成道节日转化为综合节日,腊八粥自然也成为节庆食品了。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更为盛行,据《燕京岁时记》载,清之际,每逢腊月初七晚上,就在坤宁宫支起能盛百十来斤米料果品的大锅,通宵熬煮,香气弥漫,令人垂涎。又雍正时,每逢腊八节,在雍和宫内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祈福,再把腊八粥分赠给王宫大臣品嚐。民间也争相仿效,阖家聚食,馈送亲里。  现今寺院大都遵循往例,取新鲜谷、果,如花生、百果、红枣、栗子、香菇等混合熬制,大量供应信徒取食。因此,在佛陀成道日,一般的民众也会到寺院礼佛上香,吃腊八粥,祈求平安吉祥。  可见佛教藉此饶富兴味的吃粥方式来纪念佛陀成道的事迹,不仅联络了寺院与信徒间的道情,接引了不少信徒,更影响了民间的传统风俗,使节令庆典增添活泼热闹的气氛,为民间节日蕴涵了佛教平等慈爱的崇高精神。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