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之中,有一个终极的概念被称为“涅槃”,为什么用终极来形容呢?因为这个词只有成佛的人才能用,其他人都不够资格。目前,据我看到的资料显示,只有佛陀离世时用过这二字,其他人如中国的历代祖师离世用的是圆寂,而不是“涅槃”。
佛像因此,《心经》中说的“究竟涅槃”,并不是指有佛离世,而是指修行之人觉悟并见到了自在,就“究竟”了,就“涅槃”了。因为自在本空,一无所有,“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涅槃”。
到了涅粲,当然也就 “远离颠倒梦想”了。 所以,心在观自在时,知见要“远离颠倒梦想”,心才能“究竟涅擊”;而心至“究竟涅槃”之地,知见才能真正“远离颠倒梦想”。
这句话的前后,是相互因果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佛寺因此,“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繁",这就是觉悟自在后的真实存在状态, 也是究竟存在状态。
这个状态是真非幻。但这个真,无法描述,只好说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 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没有这些,也就是“涅槃”了,如果还有,那还落在“五蕴”, 也就是“颠倒梦想”的世界了。因此,所说的究竟,只是对自觉 “远离颠倒梦想”而讲的,并不是一种状态。
佛陀小时候所以,在现实的修行中,有人执迷于静坐, 执迷于功夫,认为只有功夫到了才可以体会到,这其实是误解。
因为“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自在,自在是觉悟,而不是一种状态。因为不管在什么状态,都不是自在。自在原本无得无失,换句话说自在只须觉悟,无须静坐。 一个观自在的人,时时刻刻都在觉自在,得自在。他就在现实生活中觉自在,得自在;当然,他也可以在静坐时觉自在,得自在。
佛像如果以为,必须要做个什么样子,比如静坐修定,才能得自在,那就有所“挂碍”了。 静坐如果入得深,可以体会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境界, 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带着眼耳鼻舌身意,否则就不能生 活。但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与无眼耳鼻身意,并不妨碍人的自在本来,自在并不会因此改变,这就是“究竟涅磐”。
所以“究竟涅槃”不是要进入什么特殊状态才可以达到,而是只要“远离颠倒梦想"就可以了,即“心无挂碍”就可以了。
佛像就是自觉自在就可以了。 自己明白自己的本来了,也就没有挂碍了,没有颠倒梦想,没有恐怖,这就叫“究竟涅槃”。 一个“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人,与我们常人一样, 也在生活,也带着眼耳鼻舌身意,带着色声香味触法,也产生色受想行识。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只在于,他已经觉见了自己的本来,所以在一切事中,心无挂碍,一无所得,也没有恐怖。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