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统文化中觅得快意清凉 02
本报讯 (记者 施晨露)“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7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宋代文人张耒的一首《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讲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消暑良方——读“鸟篆”“虫书”。 昨天是上海出梅第一天,下午天气闷热。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长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大暑雅集上,市民如古人一般闭门读书,赏析古老神秘而又趣味盎然的甲骨文,于传统文化中觅得了快意清凉。 活动现场,数百市民如约而来。正值暑假,不少孩童由父母陪伴前来,童音缭绕,令这一共享文化空间更添生气。 大暑雅集以《大暑书事:探秘甲骨文》为主题,分为“节气之美”人文讲座和“匠心之韵”艺术体验两大板块。内场的“节气之美”人文讲座,由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汉字产品开发10余年的“小象汉字”创始人刘良鹏主讲。 “古人云:夏至三庚数头伏,小伙伴们知道‘夏’字的由来吗?”“漠漠水田,阴阴夏木,这样一个万物繁茂盛大的季节,古人名之为‘夏’。《说文解字》说:夏者,中国之人也……他高大威武、豪迈矫健;他气宇轩昂、英姿勃发;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怒目圆睁、保家卫国。这个高大的勇士‘夏’,就是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自画像。”刘良鹏娓娓道来。
“武士‘夏’——他来了!”原来,甲骨文中的“夏”,是由“頁”字添加“手和武器”而组成的。而甲骨文“页”则是一个头连着身体的侧影。“暑”字拆开看为“日+者”。甲骨文表示为上边架起木柴,下边从火。又有烈烈骄阳,又有熊熊火焰,“暑”字之热令人一目了然。“这样炎热的夏日酷暑,是不是就像一个手拿武器的武士,气势汹汹地呼啸而来?他给整个大地带来热量,给农作物带来充分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由于这个武士很高大、威猛,‘夏’字就有了‘大’和‘强盛’的含义。”刘良鹏说,一旦认识甲骨文,就可以从汉字的源头去追溯二十四节气与中华文明渊源流深的联系,更能读懂汉字中的节气知识。 外场的“匠心之韵”互动体验板块由“90后”青年版画家王盈带领制作“甲骨文”团扇和“荷花”团扇。王盈还特别为大暑雅集创作了主题插画——两位汉服少女,捋起长袖露出藕般的手臂,在婷婷的荷花间闹水嬉戏,画面清新动人。刚刚听罢甲骨文讲座的市民在精巧的扇面上一一拓印出荷花蜻蜓、甲骨文……“我们把甲骨文带回家了!”小朋友兴奋地叫道。 “舌尖”上的大暑是最具人气的活动板块。工作人员以乌梅、生山楂、陈皮、洛神花、桑葚、甘草熬煮“古方”酸梅汤,蒸腾的热气混合着酸酸甜甜的香气,飘溢数米开外。无添加的酸梅汤解渴生津,正是消暑佳品,吸引市民大排长龙,争相品味。 赏味、读书、制扇……这一席“小而美”的二十四节气雅集,令人们沉醉于传统文化浑然忘却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