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拥有很多的戒律,大多数都是针对正式的出家人的。
对于一般的在家佛弟子,则没有特殊的要求。可是佛教中讲,“情爱”是修行得道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总是为情,为爱所困,就不能真正的获得解脱。那么,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应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情感关系呢?所谓的情感关系,其实包含有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情,友情和亲情。佛弟子有佛教的信仰,但是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就算是一个出家的师父,在其未出家之前,也有父母,兄弟,姊妹,甚至还有妻子和儿女,那些这些复杂的关系如何能彻底割舍得了呢?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切都要以“情”作为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可言的话,就像一台机器,缺少了润滑油,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最终发生故障。而且佛教称一切众生为“有情”,如果你没有“情”了,那哪里还算得上众生呢?佛教其实并没有反对“情爱”,而是告诉我们要从“有我”的爱逐渐转变成“无我”的慈悲。用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去锻炼自己,达到对一切众生都充满慈悲之心,能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我们看凡夫的爱其实都是“有我”的,无论是什么都想要占有,无时无刻不带着自己的私心。这一点可能在亲子关系上会表现得不错,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可是对男女情感或者朋友情感就难以做到了,我们常常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这种私欲太重的爱不是纯净的,迟早会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朋友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义的缘故了。
夫妻之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说自己的好,说对方的不是,那就难免会不断的争吵,或者由于自己的贪欲,有了外遇,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朋友之间也没有纯粹的友谊,都是“利益”之交,很难维持长久。所以,佛教并不反对“情爱”,而是教导大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幸福,左右逢源,自利利他。
佛教中的维摩诘就是一个大居士,他有父母妻子儿女,也有很多亲属朋友,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下,他也一样能成为“大菩萨”,获得身心的大自在。这就是因为他拥有大智慧和大慈悲的缘故,他把母亲看成是智慧,把父亲看成是度众生的方法,把妻子看成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所以,维摩诘说自己虽然有家,可是却是“空”的,那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完全的解脱自在了。
更多佛学、国学及传统文化知识,请关注“无为之善”,一起学习成长,欢迎评论交流哦!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