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佛法既不讲唯物,又不讲唯心,而主张唯识。这个识讲起来就复杂了,不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心,甚至也不是我们所谓的潜意识,是比这些都更深层的业识心。
世人往往把心与外境对立起来,重视外境而忽略心性,甚至为物所役,或者重视心而忽略外物甚至否定外物,这都是不确切的。唯物,重视物质;唯心,重视精神。佛法是物质与精神并重,且认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故佛法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佛教揭示了人生、心物的真相-----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世俗说的唯心主义是第六意识心上的唯心,属主观唯心;佛教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唯心是比第六意识心更深层的业识心,属客观唯心。“万法唯心”指诸法由深层的业识心决定,不随人的浮浅意识心中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哲学上认为的唯心是指自己和同类人感知到的才认为存在,感知不到的就认为不存在,属于主观唯心。67
佛教的理论是,首先承认万物外相上的存在,但是这种外在的森罗万象的存在,但并非“真实不虚”,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且外境的存在与我们的心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环境,就是由地球上所有众生的共业共同决定的。如果我们所有的众生的心识都能向善,那环境就能变好。当然我们说“一切唯心造”,但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通常误解的“想什么就成什么”。这个心是我们的第八识,“心”的含义甚广,此处所讲的,不是肉团心、思虑心,不是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心念”,也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主观意志、思想意识”。而是第八识集起心,聚集一切种子,发起一切现行,为一切万法根本。第八识是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潜意识,一般人根本觉察不到。万物种子皆含藏于此识中,如同大地能积集一切草木种子而生一切草木。外在的一切,是由众生的心业力所变现的,这就是佛法说“心外无境”的意思,不是“我想什么就能怎么样”。佛教认为其实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境界。同样一个境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乐观的人总会看到积极的一面,悲观的人则看什么都是消极的。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本无情,夏风冬雪亦无义,倒是人心偏有意。
67
我们经常强调唯心无境,主要是指心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的法都是从心而生起的。内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佛法的一切名句文章,或事或理,应机而说,皆是为了令我们斩断妄想、破迷开悟,而非诡辩戏论。修行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思考、发心来净化内心最深处的执著,转染成净。途径就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我们所学的一切名相都是为了修行。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