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若无灵魂存在,那么,使得人们陷入生生世世轮回转世的念流其本质是什么?而这种意识又如何能变成一种分离的实体?
答:这问题端视个人是如何了解「灵魂」一词。如果一个人所理解的「灵魂」,为一种在顷刻之间和生生世世之间都毫无间断的个人性续统,那我们可以说佛教也接受灵魂的概念:世间存在着一种意识的续统。由此观点视之,有关灵魂是否存在的论辩就完全是语意上的问题。然而在佛教的无我教义或「无灵魂论」中,它们的看法是:世间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持续久远的自我,能称做灵魂这东西。这类的灵魂观念才是佛教所拒绝接受的。
佛教并不否认意识的接续。正因为此缘故,我们发现某些像是萨迦派大师仁达瓦之类的西藏学者们,他们的观念里就接受某种称为自我或灵魂的东西,叫做「Kangsak ki dak」 。但同样那个字「Kangsak ki dak」也有「自我、个人、个人自我或身分」之意,它的意义却也遭到许多其他学者的拒绝。
我们会发现,即使在佛教学者之间,对于自我的本质,以及那个在念念迁流和生生世世之间连续不断存在的东西或本体是什么,也有着各种分歧的看法。有些人试着以身心组合的五蕴来定位。而有些则试着由身体和心灵组合的设计上来着眼而解释之,不一而定。
在大乘佛教传统中,也有一种称为唯识宗或瑜伽行派的特殊流派,又称为「唯心」宗。此学派的看法认为,有一种特别的意识接续体称之为「阿赖耶识」,这是基础的意识。而支撑此立论的道理在于,他们觉得若存在着一种叫自我之物,是生生世世接续不断的意识之流,那么,当我们寻求「自我」或「我」背后的那个真正参考点时,它就一定找得到。因为要是遍寻不着,那我们会倾向虚无主义,然而若标举一个超然于身心之外的自我或活动体,又将有走向极端绝对主义之虞。进一步来说,若我们真要从意识之流本身里面,寻求自我或某种个人身分,那将会问题重重。因为佛教接受某些存在状态是没有意识的,在那个片刻间,当事人心中不存任何思绪或意识。由于有这些问题存在,唯心宗就分隔出另一意识连续统,称之为阿赖耶识,也就是一种最根本的基础。
此外,唯识宗之所以认为有必要标举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之流﹝阿赖耶识﹞,其理由是,如果我们只想在六识和五蕴之间的脉络中来解释自我或个人本性,那情况就将如我先前所指出的,会有问题发生。例如,处于无思虑阶段时,就不存在意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人。同样地,佛教也接受这样的观念,在直接顿悟空性的直观境界,意识是完全纯净、无任何杂染。在顿悟的瞬间,一个人即使没有完全开悟,也不会有任何杂染意识的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接受有某些缺陷会阻碍一个人的完全开悟,这些就得由印记或性向方面来了解才行。也因为这样,唯识宗又发现有需要点出这个意识的根本基础,它被界定为一种中性意识,其作用只是做为接收器,承受各种不同印记在人心理中存在的业。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