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快诵网

什么是“六度”?

发布时间:2023-01-26 21:04:52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什么是“六度”?

问:请问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答:“度”,梵语为“波罗蜜多”,意义是“到达彼岸”,也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大乘义音》卷十二中,有这样一句可以为证:“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六度”,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布施”,称为“施度”。布施可以分为三种:其一为“财施”,包括将身外之财物施与大众的外财施,和将自身体力、脑力甚至本体施与大众的内财施;其二是“无畏施”,即是在众生遭遇到苦难的时候,积极地发动救援,减轻甚至消灭他们的痛苦,将安全感带给他们;其三,名曰“法施”,这种布施,用善法和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获益,这种弘扬佛法的布施,是最上等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为“持戒”,或曰“戒度”,它包含了出家、在家、大乘、小乘的一切戒法和善法。“持戒”,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就是严守戒律,以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持戒所遵守的戒律有五,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忍辱”,是第三种方法。这种需要锻炼坚韧不拔毅力的做法,又被成为“忍度”。忍辱同样有三种形式。“耐怨害忍”,是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或扰恼,且要做到不动肝火。同时,在面度赞誉和褒奖时,也不要骄傲自得。“安受苦忍”,是要求修行者能够忍受寒热、饥渴、病痛等诸多苦楚,坚持修道,不可松懈。“谛察法忍”,是说对于深奥难懂的佛法教礼,要能够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去观察、思考、探究,并且能够承受悟得的深义而不惊慌疑惧。菩萨明白因果业报不能逃避,以及“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的道理,因此不起善恶分别,在被人、事或环境逼迫的时候,可以保持安宁、柔顺和善、泰然自处,不激动,不怖畏,以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洒脱地应付一切,心中恬静无波。

“六度”中的第四种“度”法,名为“精进”,即不懈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精进种类有三:一曰“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志在必得,就好比入阵作战,先要穿好铠甲;二曰“摄善法精进”,即修习佛法之时,要精进不息,不疲不懈;三曰“饶益有情精进”,就是积极投入利益众生的事业,勇猛不懈,绝无退缩之心。

第五种方法,是“禅定”,或称“禅度”。“禅定”要求修行者摄心一处,止息妄念,寂然安住,以心造物,饶益众生。禅定亦分为三种,一则“安住静虑”,远离昏沉散乱,摄心安住与禅定而不动;二则“引发静虑”,即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与智慧;三则“办事静虑”,便是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消灾避难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般若”,也就是“智慧”,也称“慧度”。“慧度”之一,为“缘世俗谛慧”,要求修行者了解知晓世间哲学、医学、语言、工程技术等诸多知识和技艺。之二为“缘胜义谛慧”,即内证与实际相应、人法二无我的超越性智慧,以作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之三为“缘饶益有情慧”,即是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和技巧。

“六度”分作两大方面,前五度合成为“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

六度的修习,必须以“般若为导”。“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与实际相应的心修习五度,虽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所著,不执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

如修“布施度”时,要能不区别所施对象、所施之物,亦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做到“三轮体空”,如此,方可称为“波罗蜜”,方能度到涅槃彼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