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快诵网

做弟子的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13 21:05:02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做弟子的标准是什么?


做弟子的标准是什么?

不仅善知识需要严格的标准,做弟子的也有严格的标准。如果现在不具备,应该修炼改善,让自己逐渐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要认为只要有好师父就行了。因为你能否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仅是善知识的问题,直接与自己的修行有很大关系。佛经上有个比喻,医生给病人非常好的药方。这些药一味比一味名贵,一味比一味有效。可是病人却不肯吃药,只把药方藏在口袋里。这样的病人永远不会好。同样,我们遇到了如此殊胜、能让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果的善知识,听闻了显密合一的无上如来圣法,而且自己也得到了修炼圆满教法的条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佛法,不去修炼,从何得到圣果呢?因此,要学佛法,得到证悟,不仅仅是善知识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自己。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救星,只有自己才能彻底地拯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彻底地毁灭自己。’因此,我们不能自做自敌呀!前面讲的善知识是传授佛法的向导。可是有了向导还不够,自己必须一步步地往前迈步,否则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这正如想从武汉去北京,既问了路,也看了地图,指路的人也告诉了你如何走,讲得一清二楚。但是你只问路,而不前进,那永远也到不了北京。同样,要想成就无上佛果,不仅要听闻殊胜的教法,还必须要如实的修行。因此龙树菩萨说:‘我给你指出了解脱之道,是否能到达涅槃彼岸,就要看你自己的了。’大家对修炼千万不要有简单的想法,就算一个小小的企业,搞了十几年,能否成为一个好企业,还得打一个问号,更何况我们所做的这个工程是为了解脱生死,彻底断除所知障和烦恼障,得到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德能,到达涅槃圣果彼岸的工程。如果成佛这么容易就能得到的话,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没有成佛呢?

此外,不要太盼望有什么奇异的现象。做个好梦就高兴得发疯,看到什么离奇的显相,就以为自己得到了感应。看见佛菩萨又能怎么样?如我们不如法修炼,就是佛祖站在我们面前也爱莫能助。为什么呢?因为佛不会以个人的感情和关系把你拉到净土佛国。如果只想抱著阿弥陀佛的大腿,不修福德和智慧,也不发出离心、菩提心,更不需要性空正见,就像买彩票一样,想一下子得到一大笔钱,即使得到也不稳定。像这样堕落的人多著呢!

月称菩萨在《入中观论》中明确地讲:不是为了贪心和嗔恨,完全是为了力争正确的真理,而对某些有错误和偏见的观点批评指正,不但不为过失,反而有功德,而且功德无量。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应具备哪些相应的条件呢?在圣天菩萨著的《中观四百论》中明确提出了作为弟子的标准。他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这里提到了三个问题,正住、具慧和希求,作弟子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第一、正住

什么叫正住?就是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不偏执任何一个教派、宗派、传承的观点,只要是正确的佛法,内心就无比恭敬地修炼,这就叫正住。对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过去曾有一个婆罗门教的大师,最初他信仰婆罗门教,后来他遇到了佛法,经过研究,发现佛法原来如此殊胜。从此他成为佛教徒,还写了一个赞颂,赞叹释迦牟尼佛。赞颂中讲:‘我和婆罗门并无冤仇,与释迦牟尼佛也不沾亲。但谁要是讲了正法,我不得不服从他。因此,我就入了佛门,学了佛法。’他还说:‘在无边无际的六道轮回中,我就像小孩子一样迷惑、流浪。我究竟该皈依谁呢?谁能做我的引导呢?’他自己回答:‘谁能消除内心的一切烦恼,具备一切智慧、慈悲功德,若我有一点点正义感和正信的话,为什么不皈依这样的人呢?’

第二、具慧

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不知道站在哪个立场,也不知道怎么去修炼。因此,学佛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这智慧主要是指鉴别能力,能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上面讲的亲近善知识,若有智慧的话,你就能用此标准来衡量一个师父。

第三、希求

必须具备希求,如不希求佛法,你遇到再好的善知识也不会去求正法。

这三个叫闻器,即具有听闻佛法的条件。《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又加上要对佛法和法师尊重。因为不对佛法和法师产生尊重的话,就无法修成任何一个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摄取善说。’第一是对佛法有广大的希求心。第二是听佛法时,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对佛法和法师起大敬重。第四弃舍恶说,摄取善说,也就是具慧。如果不能分别出恶说和善说,根本就不具备听法的条件。这四个是佛弟子的合格标准,也就是弟子的条件。如果不具备,就争取具备。如果已经具备,应生欢喜。

具备了这些条件,拜了刚才所讲具备条件的师父,但还要注意一点,如果你拜了不如法的法师,受了灌顶,但发现他有些缺点,那怎么办呢?不能马上背叛师父,首先尽可能不去想他的缺点,尽可能想他的优点,他说了不如法的事,放在一边,不与师父争论就是了。然后,善巧的吸收、接受正确的部分。

《三摩地王经》中,佛打了个比喻,说有一个人专门赞叹旃檀香是如何的好。这时候有人问他:你有没有少许的旃檀香呢?他说我是专门赞叹旃檀香来生存的,却没有这种旃檀香。原来他赞叹了半天完全是为了活命的。佛又说在末法时,就会有很多诸如不修瑜伽,自己不去修炼,只是赞叹守持戒律是多么的好,自己完全违背戒、定、慧三学的人。同样,寻找善知识,必须寻找一个戒律清净,戒定慧修得非常好的人,具备圆满条件,不能找用佛法来活命的人。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个条件的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了,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堪作依止了。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首先他必须具有历代辗转传下的清净不断传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起码要是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态,但起码要视修行比世俗琐事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福乐,但他起码要是一个把未来生之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也已算足够了。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上的文字,便一窝蜂地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好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其为合格师长,方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继续慢慢观察,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观察审查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是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依止了,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他老师学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拜师的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完全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他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其中一位老师。其他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

因此,我们学佛法,受灌顶一定要慎重。不过有人认为,既然这么复杂,干脆我不去拜师,在家里看书就得了。不成!没有师父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和成就;没有传承,修佛法简直是盲人摸象。如果以前亲近过的完全是恶知识,你应该完完全全地远离他。如果既不是善知识,也不是完全恶知识,善恶各半,可以放弃他。如果具备50%以上这些条件,主要功德还是具备的,还可以继续亲近他,在未见到真正善知识之前,只好在他那里学,力求自己有所长进,有所提高。当有一天你遇到了圆满的善知识,也应敬重过去的善知识,凡是在他那里传的,还是在他那里听授,不具备的部分还是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来继续引导。

总之,你求师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有所长进。达到了最高境界,不能继续引导时,再寻找一个更得力的师父,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修炼。但以前修的法也不是完全扔在一边,应该修。因为他是你师父。你入佛门,也是他的功德。说真的,他对你恩重如山呢。但在修他的法的基础上找个突破口,从一个一个突破口往前一步步迈进。不要只念诵就行了,应从三皈依开始学,具体实修方法再一步步学。修完三皈依还干什么,发出离心作为第二个突破口,然后再修菩提心,而且也别抛弃原来的善知识,只要是善知识就不要抛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