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阴期间有哪些方法能为亡者修福?
答:「若以亡者严身之具」,严身之具,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的收藏的这些珠宝一类的,像首饰、珠宝一类的,这是严身之具。「屋宅园林」,他的房地产,屋宅是房产,园林是地产。「以施三宝,可拔地狱之苦」,一生纵然造作极重的罪业,如果能够在命终之前,把他所有的财物供养三宝,这个福能够超越他堕地狱的罪业。那么现在这个世间就如《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有很多假佛法、假道场,借着佛教的名义,做一些违背佛陀教诲的这些事情,那是造罪业。那你要是以这个布施供养他,帮助他造罪业,促使他造罪业,那这要堕到地狱,是愈堕愈深,不但不能出离,而且堕得更深,这个是必须要辨别的。
「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圣像就是菩萨像。供养佛菩萨形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如同我们中国人家里面供祖宗的牌位一样,慎终追远,报本反始,这报恩的意思,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念念不忘老师。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我要学得跟他一样,把佛菩萨形像常常放在我们眼前,提醒我们,我要学得跟他一样。供养佛菩萨,诸位特别要知道,绝不是在事相上的供养,所以一定要懂得形式后头,是有表法、有修持功夫在里头。不但我们自己依教奉行,而且这个表法还能够劝导大众如法修行,这个功德就大了!这个胜因是从这个地方讲的,那个他的罪业才能够消灭。所以前面光目女跟婆罗门女做的,那是个好样子,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这又是一段,又是一种方法,念佛、念菩萨的名号,这比前面更简单。佛菩萨的名号,里面的含义深广无尽,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晓得名号里面含的意思,一定要把自己的性德念出来。佛的名号是性德的名号,菩萨的名号是修德的名号,性修不二。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念这个名号,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这叫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菩萨名号,是把自己孝敬的心念出来,这是地藏,地藏是孝敬;文殊是智慧,普贤是实行、真干!所以念菩萨的名号,要这样念,那就真有功德。佛的名号是性德,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仁慈、清净,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念念以仁慈的心对待一切众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失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就不迷,觉心不动,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叫一心称念,念到极处就得一心不乱。一心是不动心,心还会受外面境界所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还会起心动念,那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心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叫阿弥陀佛。我们能懂得这样念法,那这个临命终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了,这个功德大了。人虽然死了,他的意识还在,他还会去投胎,我们讲,阿赖耶识还在,这就是「或闻在本识」。阿赖耶识它还在活动,活动,它也就有波动,我们的波动可以跟它的波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个就是加持,这就是他得到的利益,帮助他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佛的种子。这个种子力量的强弱,在我们念的人,我们念的人明理,念念相应,那这个种子力量非常强大;如果我们不明这个道理,也合掌恭恭敬敬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力量就比较弱。「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那么这是说明家亲眷属为命终之人修福,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诸位一定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他为什么会得福?都在「诚敬」两个字,没有诚敬的心,照这个方法去做,还是得不到。至诚恭敬!没有别的。诚敬心是性德,诚敬心是正觉。所以诸位要晓得,不诚不敬,那是迷惑的相,那是业障;诚敬是觉悟,诚敬是性德流露,诚敬是般若放光。所以这里举一个例子,举营斋这个例子,营是经营、是营造,就是你在办斋。那么这是我们佛门里面普通讲的午供,中午的上供,这就是营斋。营斋,你要注意到,「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你在办这些斋菜、斋饭的时候,要有恭敬心。「米泔菜叶不弃于地」,这是敬物。米泔是什么呢?洗米的水。我这个斋饭是要供齌的,供养诸佛、供养鬼神,你看,对他有这样的敬意。我这个斋事没有完毕的时候,洗米的水都不随便倒,都不倒地下,真诚恭敬到这个程度,一定要等这个事情办的圆满之后,这些垃圾才处理,所以米泔、菜叶这个都是剔下来不要的。这是现在办斋的人很少人知道,摘下来不要的菜叶马上就丢掉了,何况泔水!「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先食是什么?尝尝味道。在厨房里面,你做菜尝尝味道,那是什么?你吃过之后再供佛,这大不敬。这是一般常常犯的,不知道,不知不觉,不可以!没有供养佛僧,你先吃,你把你吃剩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说对佛菩萨,对鬼神、对人也不恭敬。或者是不精勤,就是你不认真去办这个事情,没有诚意、没有恭敬心办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命终人都不得力,得不到你的帮助。「如精勤护净」,我们真诚恭敬心来做,如理如法的来办斋,如理如法的修行,真的诸佛护念,龙天尊敬你,所以说,要精勤护净。「奉献佛僧」,那么此地这个僧,诸位要记住,不是专门指出家人,它是广义的。僧是和合众,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四个人在一起共修,遵守六和敬,这就叫僧众、叫僧团。「是命终人,七分获一」,七分的功德,他得一分,如果我们做得不如法,一分都得不到。所以这种诚敬的心,一定要在平素养成,不仅仅是我们对佛菩萨、对这些修行人,对所有一切众生都要修诚敬心,那我们来做这个事情,功德、效力就很大。为亡人修福的方法很多很多,不胜枚举,这个里面我们总结它一个重要的纲领,就是诚敬,无论修哪一种福,都要「精勤护净」,这四个字非常重要,精是纯而不杂,净是讲清净不染。所以用钱要用净财,确确实实是自己应当得的财物,我们布施才有功德、才有效果。如果是不义之财,所谓慷他人之慨,这不行,这个是不净,不清净,这不是净财。你用这种财来修福,得不到。
问:何以超度能使亡人得利益?
答:如果这个亡人在生前是个念佛的人,是个明白佛法的人,是个念佛人,那么他过世之后,诵经他听了之后,很可能提醒他念佛往生净土,那他就决定得生净土。所以这些超度佛事,是给他做增上缘的,唯恐他忘掉,特别来提醒他。假如他在生前没有接触过佛法,那就很难了,就完全凭福,他只能够达到忉利天。所以这个利益大小不相等,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自己要去思惟为什么超度,他能够得利益。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如果不是因为他命终,家里面的人,眷属就不会修福,也就不会得殊胜的利益。因为这个缘故,家亲眷属才修福、才礼忏、才诵经、才拜佛,这是亡者给家亲眷属修福的增上缘,是这么一个原因,所以他得七分之一的福报。所以家亲眷属所修的福愈大,他得的就愈多。
问:为亲人临终办丧事,邀亲朋好友聚会,杀生吃肉、祭拜鬼神,是否有效?是否妥当?
答:地藏菩萨大慈大悲,劝导阎浮提众生在临终之日要谨慎,决定不能杀生,决定不能造恶缘。所以人过世了,要给他办后事,要邀请家亲眷属,他的亲朋好友,这个聚会里面有很多就杀生吃肉、祭拜鬼神,这个都是造罪业,那么这是我们随时随处都看到的。我们要想为亡人祈福,还要杀害众生去祭祀,我们仔细想想,唯恐这个亡人在生的时候,杀业造得还不够,还要给他添一点,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唯恐他堕落得还不够深,再把他往下塞一点,就干这种事情,绝大的错误!「假使来世」,是说这个临命终的人已经死了,死了之后那就是属于来世。「或现在生」,是这个人还没断气。但是这个人在生是个善人,是个好人,自己没造什么罪业,因为他的家亲眷属杀生祭祀,「拜祭鬼神,求诸魍魉」,魍魉是邪神邪道。病重了、病危了,求这些鬼神来帮助,不知道他造的是罪业,杀生祭祀。那么杀生祭祀是为这个病人,他本来是可以生善道的,「生人天中」,他生善道,因为家亲眷属造这一些罪业,这个罪业他要承当,他要到阎罗王那里面去辩论。所以生善处就耽误了,「晚生善处」。如果已经断气了,他在阎罗王那边还要辩论,耽误他生善道的时间;如果没有断气,你看他在病床上的种种痛苦,是他神魂在那里辩论。
问:现代人不懂得办丧事的基本仪规,时常请鼓乐队吹着流行歌曲,或者虽请出家人诵经念佛,家人却嘻哈,陪客话家常,如此行为是否会引起亡者的瞋恨心?
答:这个事情不要问我,你想想就知道了。如果你死的时候,你的家亲眷属这样搞,你高不高兴?这个好像不是一种悼念,这好像是很欢喜,「死得好,死得太好了!」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中国古礼完全都丧失掉了。
问:亡者在一周年之内,六月初六是过桥,这个环节是否还要办?怎样办才如理如法?
答:这个事情《玉历宝钞》有,佛经上也有,依照这个去做就好。确确实实,一年、三年,多半是属于纪念的性质,这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仪规可以从俗,但是要学从简,不要太繁杂,不要浪费。再来就是多做社会慈善利益众生的好事,把这个好事回向给他就好。
问:父亲过世之后,我们为他在寺院立牌位,并常做善事回向,但至今一年多,家人还是常见家父被人追打,请问弟子应该怎么做?
答:你给他做善事回向不能间断,遇到这种情形,最好替他消灾。消灾就是把功德回向他的冤亲债主,希望冤亲债主跟他的过节解开、化解,这就对了,这个是后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做法要专心,专,它才能通、才能感应。譬如说,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每一天念一部《地藏经》,专门为他念,专门为他的冤亲债主念,希望以这个功德,把他的冤结化解;或者我每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就是专为他,这个效果很有效。如果真的发心,就是真诚心去念,我相信一个月到三个月这个就化解了。化解之后,会有很好的瑞应,你会梦见你的父亲回来感谢你,找麻烦的冤亲债主再就没有了。
问:人死后四十九天中阴身时,超度有其作用,但中阴身过后,每年祭拜做功德,去世的人如何获得?
答: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因为四十九天,他未必去投生,他在中阴身的时候,中阴身每隔七天有一个变易生死,他受痛苦,所以在这时候给他诵经超度,减少他的痛苦,他可以得到帮助。如果他要是投生到别道,每年的祭祀,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不管他在哪一道,回向的功德,他也能够得到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意思,是培养我们自己的德行,慎终追远。我们很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他的恩德,对于最近的父母、兄弟,于我们有恩惠的,当然更不会忘掉。所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能够得这样的效果,所以这是很有意义的。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