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快诵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二)

发布时间:2019-09-23 09:46:57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在修行上来说,「戒」的意义其实不是戒别人,而是戒自己,所以,「戒」用在制度上,就是制度的订立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员工们作示范。今天在前往陈老先生工厂的途中,我一路跟他坐在一起;他说以前工作的时候,假如上班时间是七点钟,他六点半就坐在公司里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去监督别人,所以想利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思惟一下这一天准备要做些什么或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发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就赶快设法去补充或修正。试想,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公司内的人员又怎能不自我警惕?管理人六点半就上班,当其它员工七点钟上班的时候看到了,自然就会很佩服,因此就没人迟到,也没有人敢早退。所以公司制度的订定,目的就是希望高管的人,必先自己守得住,然后再带领其它员工、影响其它员工。这就是一种和谐企业文化的体现。  因此,若以佛教戒律的精神作为公司或集团的制度依据,就要对其精神有更深一层的领会:「戒」有小乘的「相戒」,即对僧人外在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规章制度;还有大乘的「心戒」,这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僧人内心进行规范的戒律;僧人能做到「心戒」,就能担负普度众生的使命,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戒律;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吧。  所以,我想在企业管理中,也有相应于佛教「相戒」层面的内容,即员工要在行为上符合企业规章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公司或集团的总经理能遵守企业决策程序,就会避免许多决策上的失误;生产在线的员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就会避免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遵守财务制度,就不会使企业经济蒙受损失等等。
  而在企业管理中做到「心戒」的层次,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比如,总经理面临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能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实力进行决策,而不是一味地「贪着」于好像能得到的利益,这样就能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企业蒙受大的损失。以前韩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大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所造成的,就是超出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限度所造成的;从内心根源上说,是过度「贪欲」所造成的;当前欧美经济危机,从根源上说,也是过度「贪欲」使然;可见,「心戒」是如此的重要!它能将人内心「贪、瞋、痴、慢」等烦恼和积习转化为「清净心」,能使企业经营者正确地决策,能使各级员工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遵守企业规章;如此的话,企业管理就会更上层楼,企业发展将鸿图大展。当然,回过头来我们说,「心戒」的成就也是长期从行为上遵守「相戒」的结果;这当中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磨练,或者说是内心的历练。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佛还是企业管理,长期的内心磨练都是必需的重要课题。  第三是「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世间上大部份的人,之所以日夜忙碌奔波,无非是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所以我们说,这是个功利的社会。企业中的「利和同均」,就是将利益平等分配到集团或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令每一个人都能受惠,都能得到好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你高我矮,这就不平等;你站我坐,这就不平等;你说我听,这就不平等;你富我贫,这就不平等;你有我无,这也不平等;世间怎可能有平等?我们只是在不平等之中,寻求相对的平等;企业管理之道,其实也是一样;无论是高管或一般员工都必须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说,职员的制服是一样的;福利条件是一样的,乃至升降职级的机会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均」不单是把物质利益「平均」地分配,因为「平均」不一定是「平等」或「公平」;「公平」是说员工物质收益的多少应该与付出劳动的多少形成正比关系,否则就不是「公平」,就只是表面上的「平均」;因此,「公平」意味着「多劳多得」。我们说,佛法讲「平等」,是讲一切众生在「皆有佛性」意义上的平等;但由于众生修为程度、精进程度不同,所以就会有现象上的「不平等」——我们都知道,菩萨有不同的修行阶位;因此,企业也应该有一套激励先进的措施,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与干劲,使企业不断运行并发展。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缘或条件,有些员工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物质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做到不断向更「公平」的方向前进,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有了平等的利益,才能将人心安住,成为企业发展的潜力。由此可见,利益平等,实在是非常的重要。把集团成员的心安住后,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归属感,就会达到一种同心协力的服务精神,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出更好的出路。  前面说了六和中的前三和;「见和同解」,就是集团成员信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戒和同修」是统一制度的实行;「利和同均」,就是把利益平等合理地分配,也就是说,通过完善的机制,令每一个人都觉得很满意。接着后面还有「三和」;首先就是「身和」,亦即「六和」中第四的「身和同住」;只有身和才能同住,若身不和如何能同住呢? 所以,佛教的「身和同住」讲求僧众在行为上的一致,如僧人「礼拜诸佛」或在不同的法会仪式中要有相同的礼仪规范;可见,「身和同住」主要涉及身体的外显行为。  这个思想,置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比如说,一对夫妻若身不和的话,就无法同住了,结果就是以分居或离婚作收场。企业管理之道,亦是如此,管理层与成员之间必须要身和。在一个企业中,员工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及习惯,例如:企业员工身着统一或相似的服装,可以展示企业规章的整齐划一;员工之间礼貌及友善的行为,如见面微笑、亲热地打招呼;某些员工有困难时,其它员工都乐意帮助、照顾;员工对待顾客有统一的礼貌语言、举止及态度等等。
  所以说,从源头上讲,佛教「身和同住」是在僧众本着共同的「见」——「见和同解」的根基上而外显的;是在僧众怀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修行成佛的根基上而出现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企业员工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那么,他们外显的行为就能一致;一味追求利益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都表现为贪婪、互相拆台、彼此恩怨重重等;「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表现为工作仔细认真、精益求精,操作工人能严格遵守生产操作的规则及程序,管理人员能抓紧质量问题而丝毫不放松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表现为乐于助人、为人慷慨等。  我们说,企业员工都能遵循「身和同住」的规范,员工之间必然能和谐相处,大家都会感觉很快乐,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市场开拓效率自然就能提高,企业的发展一定能蒸蒸日上。可见,「和」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啊!
  接着是「口和」,也就是第五的「口和无诤」。佛教所说的「口」,是指人的语言,我们说,语言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大的:记得西方现代一位哲人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中国传统亦十分注重语言的作用:有句俗话叫做「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意思就是说,身居高位的人其所讲的话对国家前途命运有重大影响;道家五千言的《老子》,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记载「道」,从而让人体「道」、达「道」;佛教也有「文字般若」之说,即注重语言、文字对弘扬佛法的重要作用。
  「口」的作用很大,佛教还把根本精神——「慈悲」与「口」的作用紧密关联在一起,即讲求口要行慈;不但这样,身也要行慈、意也要行慈,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都必须要行慈。最近我刚刚去过五台山,那里有位住持,他给自己一句座右铭,这个句子很简单,就是要时时「爱语」;这个「爱语」怎么说?他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是良言?良言就是善言、使人得益之言,这样的一句好说话,会令人三冬都觉得温暖;相反地「恶言伤人」,即使是在六月天亦会令人觉得寒冷;所谓「恶言」也就是伤害别人的语言。  所以,陈老先生说了,他很少去批评别人,而是以身作则,去说些关心别人、安慰别人的说话,这就是佛教所说「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爱语」;「爱语」非常的重要,尤其是管理层更必须懂得。「四摄法」首先就是布施,这个布施不一定是拿钱出来才算是布施,其实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句赞叹都是布施;而「爱语」也可以说是布施的一种;所以如果管理层能做到爱语,常说真诚关心、鼓励、赞叹员工的话,令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及体贴,这样的话,他们就会信任你、支持你、佩服你,彼此就能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合作的气氛;所以,「爱语」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转自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