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快诵网

佛教中的一点宇宙观

发布时间:2019-09-23 09:50:13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佛教中的一点宇宙观徐进一、佛教向我们提示了至极广大的宇宙观。 1.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运行于虚空。按《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 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 生命存在。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 为扁圆。科学直到最近两百年,才证明地球是个扁圆球体;而佛经中早在二 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2.佛经中指出,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分隔陆地。地球上的大陆都是北广南狭, 故阎浮提人的脸形也与之相仿,是瓜子脸,下巴尖。见《楼炭经》等。 3.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西两洲 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 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东、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北洲 陆地形状是园形。将四大部洲圈起来,其中的范围叫做“四天下”,又名“ 小世界”。而佛教说的“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这是多么广大的宇 宙观!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此理。但其虽探测至外太空,尚未寻找到其余三 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可见佛法的广大。而修行至初禅,即可在定境中看到 须弥山和四大部洲,佛之罗汉弟子,如目连等,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四天下, 数尽其中的人民、动植物种类。可见圣境诚非凡夫所能想象分别。 4.每一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众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 天下,有的有万亿四天下,大小不一。《华严》上说,有正世界,有侧世界, 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别万端;人民的身体、相貌也千差万别,有的头大 身小,有的多手多足,并有不同的寿命、名字、礼仪、住处......每一世界 悬浮于空中,下有风轮执持。所谓风轮,即是无形的强大引力。这是现代科 学所证明的。 5.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从地狱直到他化自在天,色界从梵天直到 色究竟天,四空天为无色界。其中人民相貌、身量、衣着、寿命、受用等, 难以尽述,诸君可细研《三藏法数》,其中广引经论,有详尽记载。二、佛教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从缘起生。 1.世界的成坏。佛教指出,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随缘而有生灭。缘,即是因 果。一切物质世界,(佛教中叫作器世间)皆有成、住、坏、空的变异。而 每一大千世界将坏时,先有巨大风轮起,从一国土旋至另一国土,其中一切, 从地狱至有顶天,皆悉散坏。而大千世界外,另有风轮,护住此世界,不使 其蔓延,否则,所有世界皆当损坏。而世界将成时,先于界内普兴大云,弥 满一切,接着普雨大雨,历时百千万亿年,然而因风力作用,虚空与水际渐 次分开,次有金轮执持大地,接着出现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三界依次建 立。 道教中虽有“混沌初分”的描述,基督教中亦有关于起世间描述,仿佛与此 相类,但那充其量,只讲了一个劫的成坏,而唯有得成无上正觉的佛,才能 彻底通晓三世的一切。 2.人的起源。在世界毁时,依次有火、水、风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 禅、风刮三禅”,是指世界火灾起时,一直能从地狱燃烧到初禅天,而其中 一切众生,业报未尽者,循业受报,或生他方地狱,或生他方边地;而业报 已尽者,或因定力,生光音天。等水劫毁灭二禅天时,众生再依次上升。水 灾退后,地面初现,上有地味,厚如乳酪,光音诸天为观新地,而从空下, 尝地味者,失却神通,久久尝之,身生粗皮(天人是没有皮肤的),接着生 骨。由多食地味者,相貌丑陋,因之而起妒忌、差别。欲心重者、妒忌甚者, 化为女人。由贪嗔痴渐厚重故,外在环境越来越坏,地味尽,地味所化之净 米亦渐粗劣,并渐渐不能自生。(其中细节甚多,难以述尽,详见《三藏法 数》)渐次建立善恶美丑,劳动、争夺,人中渐分出王者、隐士、士、农、 工、商。 3.当光音天诸人,因福尽故,下生大梵天时,先生之人,见后人纷纷下生,且 与己相貌一致,下界各类众生、物种渐次繁兴,以为是己之力,遂生大我慢, 谓:我生一切诸人,我是众生之父。 4.从究竟上说,每一大千世界的成立,皆有两个原因:一者,诸佛愿力,二者, 众生业力。谓诸佛欲取何土调伏众生,即方便成立何种世界;众生因受何种 业报,即生何种国土。如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的成立,是贤劫千佛的愿力, 也是我等众生的共业所感。当世界初成时,大千世界主--摩舍首罗王观见 世界海中生千朵宝莲,即知此劫中,当有千佛次第兴世。(见《华严》) 5.从究竟上说,生命的起源,即《楞严》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圆妙, 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有漏微尘国,皆 因空所立”。本来法界无有生灭,连法界之名字亦无,全是如来藏性净明体, 广大周遍,湛寂妙明;但一念忽起,率尔无明,即《楞严》所谓“觉明为咎” 者,让我们成为众生,枉受轮回。但此理甚为复杂,难以尽述,怀疑惑之诸 君,可细研《楞严》,或可探知此理。真如此,则于佛法圣言量,不再怀疑 讥谤矣。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