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山西境内自北而南,到芮城风陵渡突然转了个弯,向东流去。这里自远古时期就成为人类的居住之地,他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据考古发现,这里就是距今6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合河文化遗址”。如今,每年二月二“青龙节”举行的“合河古会”,保持了古老的风韵。透过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们拉向那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二月二”,俗称“青龙节”,又叫“龙抬头日”,是汉族许多地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晋北一带有“洒水引龙”的习俗,即往茶壶里放上几枚钱币,在河边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洒,留下一条水迹,回家后把
壶里剩下的水和钱币倒在缸里,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一年之内发财致富。晋东南一带有“洒灰引龙”的习俗,即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从门外引到屋内、绕水缸再洒一圈,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招来福祥。晋南不少地方出于对龙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这一天不许到河边、井上挑水。到河边、井上劳作时不许喧哗和弄出声响,以免惊动青龙,破坏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在黄河岸边芮城风陵渡镇南端的合河村,则在这一天举行河古会。村民们在当地的泰山庙,祭祀五岳之首的“黄飞虎”神。祭祀队伍浩浩荡荡,身着红色上衣的数十名女青年,手执饰有龙图案的鸾驾,组成仪仗队(图一)。德高望重的长辈挑着花篮前行(图二)。四位老太太和四位老头分别抬着两座置有泰山神神龛的轿子,泰山神“黄飞虎”的扮演者骑着牛行进在队伍中(图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们有的扮演成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文臣及八仙、俗神;有的赤身裸体,腰系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图四)、冰块(图五)、石磨(图六),肩扛粗大的房檩(图七),手执铜锣,大展阳刚之气。一方面表现了古人对神祗的敬畏,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的自身力量和对命运的抗争。古会活动显示了由娱神到娱神兼娱人,再到庆节娱人的演进轨迹。最为奇特的是,合河人把马精心打扮一番,为它披红戴花插令旗,尊称为“神马”(图八),由化装成武士的人牵着,沿着村街绕转,走到各家各户门前,无论谁见了“神马”都必须下跪叩拜。这一天,村民们还要把家中最珍贵的宝物拿出来(主要是金银首饰),插在花篮或花伞上面,给泰山神献宝,俗称“亮宝”(图九)。这一天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如民间小戏、民歌、旱船、高跷、耍狮子、三驴载车等,内容丰富,表演精彩。合河古会,保留了远古社会的遗风,反映了人类社会初期古朴的宗教巫术信仰,体现了民俗的原始性特征。从合河文化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
看,已有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与在此之前的西候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和其后的丁村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在与自然和动物的斗争中,产生了动物崇拜,合河古会活动中对马、牛的尊崇,即是例证。民间流传的关于风陵渡来历的神话,说明这里是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的活动地。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涿鹿,即“浊陆”,是晋南解州附近浊泽边的陆地。炎帝十分凶悍,搬来大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多亏黄帝贤臣风后制造了“指南车”,使军队能辨别方向,走出困境,获得全胜。在这次大战中,风后献出生命,黄帝十分悲伤,就把他安葬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渡口上,风陵渡因此而得名。后来,黄帝经过阪泉之战,与炎帝结为联盟,组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以龙为图腾,合河古会的时间设在二月二“青龙节”,便体现了对龙图腾的信仰。而泰山神“黄飞虎”骑牛、合河人祀奉马,也与龙崇拜相一致。因为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对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对牛、马崇拜与对龙崇拜,有着前后渊源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