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快诵网

唯识与中观上的表达方法略谈

发布时间:2019-11-15 09:49:46作者:了凡四训快诵网

A兄问:“‘瑜伽则真有俗无。以三性为本。中观乃真无俗有。是二谛为先。’何解?”  大哉乎,此问也。麻子答不了,只能瞎侃几句……  A兄此问总括唯识中观两大智慧解脱门,可谓大哉。麻子私下想,真能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当代未必有,就是自有佛教以来,能回答的大概也没多少人吧。麻子当然没这个能力回答。嘻嘻。  这话麻子什么地方见过,记不住了。虽然简练,其实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首先,这并列的有无,仅仅是字面的排比,其内在的含义,在中观与唯识,其实有相当的不同。真解释这不同非常麻烦不容易,而这样简单并列实在容易误导。  中观是从思辨心开始的。真无者,不过是说无有自性。依应成见的方法,是如法抉择下,无一丝堪忍。俗有者,就是因缘所成,显现无碍。此理虽然不难,行人要在心行上真的做到,却大大不容易。密教里很多修法,就是要引导行人与此中观正见相应。那就不是三言两语可说的了。  而唯识方面,三性,依它起,遍计执,圆成实确实是基本。然而唯识内有很多家,诸家说法也有所不同。对这个三自性是否是“实有”的,有很多争论。麻子个人看法,这个有,与中观里用的“有”,意义根本不一样。有些佛友由此简单地判唯识是常见,有自性,麻子是不赞同的。而唯识之无,也不是说俗义诸法不显现,只是说此等显现之法,并无实质,如同幻相。所以,这地方,唯识中观虽然有无相对,其意趣却实在无二致。唯识之学,越展开越复杂,越说就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心相心行可以无限细分的,而语言总不能完全表述。故而在麻子看来,唯识学本意是给瑜伽行做教材用,而不是如后世人做学问用的。许多唯识学里的名相,如果不在禅修里体会大概永远也说不清。  虽然方便表达都不同,唯识中观根本目的都一样,就是让学人经此逐步脱离二取见。真假有无,也都是一期方便引导。老兄如有兴趣专门讨论,唯识方面可以到慈氏学论坛上交流,中观应成见方面则可去朗忍等论坛切磋。  麻子不敢自称中观或唯识,实际上,麻子也的确不是。老兄如果有更具体些的问题,坛上诸佛友想必很愿意与您进一步深入交流。  继续侃几句……  大千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声闻所修所断比较粗,不需要用到如阿赖耶识那么细微的东西。这个理由南传的人大概不会同意。但在唯识里,这样说可以。当然即使没必要说的东西,未必不可以说。  麻子只在经里看到佛对此事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未见说“我于声闻不开演”。所以这个不说,只是并非必须,说不说应该都可以,不说阿赖耶应是当时历史因缘所成。  中观也不说阿赖耶,但这个不说,不是不必要说此事,而是另有表达方法。中观体系与唯识不同,不用这个词完全可能,只要考究,唯识里要用阿赖耶所说明的事情,中观里能不能得到解释就行了。如果确实都解释了没问题,那不用这个词并无所谓。  事实上中观并没少解释了什么,确实可以不用这词。  这是中观不说阿赖耶的道理。此外中观不说阿赖耶恐怕还确实有防止初学人“执为我”的原因。  麻子曾经在功能主义的几个相关帖子里讨论过使用名相的方便与不方便。但帖子不在手头。找找再说吧。  问无性自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似乎没人可代替他说呀。人能说的,只是自己对无性所说的理解吧?要麻子说,无性说三件事:一、为什么没对声闻说阿赖耶。二、为什么需要对大乘说阿赖耶。三、如何依之从凡夫走向佛。  “尔时觉知无所取义,如是亦能知无能取,由此证得无分别智。”  这段,是用语言对由二取到超越二取作了个表述。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是建立在二取上的,这表述在思维语言范围里就没法很清楚准确。如果让麻子用自己的话再表述一次,只会更糟,不会更清楚。  在瑜伽/唯识/法相一系里,如果行人是依瑜伽行修到这个地方,那么他对上述那段话不会有什么疑惑。对这地方想表述的有了切身的实践与体会,对这段话里哪些地方是关键,哪些地方是语言的限制不得不用,都会很清楚。相反,如果学人是随法相学思维到这里,则一定没法超越这段话里表面上的自相矛盾,不能体会到这是说什么。  这个地方,是思维的极限。  编按:“瑜伽则真有俗无。以三性为本。中观乃真无俗有。寔二谛为先。”系唐代义净法师《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中的一颂。本文中的无性指印度瑜伽行派的无性菩萨,所提到的段落系无性菩萨造《摄大乘论释》(唐玄奘法师译)卷第一中的段落: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故者。此显阿赖耶识亦是深细亦所知境。由深细故于诸声闻不为宣说。彼是粗浅所知境摄。所应化故深细境智。于彼无恩。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此则显彼无有功能。悕愿处相。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等者。谓于声闻虽离为说阿赖耶识。但由粗浅色等境界。苦集等性无常等行。正观察时。便能永断一切烦恼。彼为此义依世尊所。勤修梵行。言粗浅者。谓诸色法体相粗故。受等诸法所缘行相易可分别。行相粗故。与此相违如其所应阿赖耶识说名深细。如说我不说一法未达未遍知等者。此密意说。不断烦恼以别相声说总相处。非诸烦恼有各别断。或取共相无常等行故不为说。阿赖耶识亦无过失。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显菩萨有种姓势力。由与功能悕愿处相具相应故。一切智性为所期处异。此不能作他义利。所以者何。非一切智无有堪能随顺知他意乐。随眠界根胜劣有能无能。时分差别具作一切他之义利。如是等事菩萨所求。是故为说阿赖耶识。若离此智等者。若离阿赖耶识智不能永断。于义遍计彼不断故。无分别智则不得有执。有遍计所执义故。由此因缘不易证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能证一切所知共相。是分别智知遍计义自相分别。展转不同以无边故。决定无能具证一切。若知此唯阿赖耶识。能生习气转变力故。义有情我显现而转。尔时觉知无所取义。如是亦能知无能取。由此证得无分别智。次后得智如所串习通达法性。由一切法共相所显。真如一味知一切法。于一刹那亦易证得。一切境智非无边故。然复说言要经于三无数劫者。此显积习广大资粮方能证得广大殊胜。一切种相微妙果智。如是所说。妙智资粮不离能证法无我境。故说颂言  非于一切所知境  不断所执法分别  而能证得一切智  是故宣说法无我   不善通达如是理教故有颂言  由彼相续有堪能  当知如火食一切  如是应许一切智  能作一切知一切   是故于此阿赖耶识知不知者。易证难证一切智智。定依此宗作如是说。非知一切法无我者。名一切智彼虽一切智非一切种智

\

编辑:小勇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原文

  • 了凡四训讲解

  • 了凡四训诵读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快诵网